有效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 医生呼吁展开”230″计划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在会上指出:心内科专家应该站在脑卒中预防的前沿。脑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血压与高Hcy血症同时升高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至12倍。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高Hcy已经成为脑卒中独立的高发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界把伴有Hcy升高的高血压称作“H型高血压”。这个类型的高血压是中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也是预防的重点。
通过对“H型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和加强脑卒中科学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教育大众,培训医生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其它重要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如果能有效干预2%的脑卒中发生的重点高危人群,预计可减少全社会30%的脑卒中发生。
在日前召开的第20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第十五届国际心血管药物治疗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200多名与会的高血压、心血管领域专家和医生联合发出以上倡议。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教授指出,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国民第一位死因,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报告,脑卒中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亿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在会上指出:心内科专家应该站在脑卒中预防的前沿。脑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以来开展的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方案(WHO MONICA 项目)的国际协作研究中国最新发表数据显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仍在以每年8.7%速率迅猛增长。
中国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谓是汗牛充栋,而且在信息与技术的共享上,已经达到与国际同步的程度,为什么不能有效遏制住脑卒中高发的态势呢?
西方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特点是伴有高胆固醇,二者的联合作用导致冠心病高发。而美国辉瑞制药针对西方人群心肌梗死高发特点,研制的氨氯地平阿妥伐他汀,可同时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这两个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国高血压有其独有的特点——75%的患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高Hcy)。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通过对39165人进行了平均6年以上的前瞻性追踪研究表明,单独存在高血压或高Hcy血症的患者,脑卒中死亡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人群的3倍和4倍,而血压与高Hcy血症同时升高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至12倍。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高Hcy已经成为脑卒中独立的高发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吴海英教授指出,Hcy是蛋氨酸在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它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就会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凝血过程,造成血栓,给小血管密集的大脑带来致命的威胁。
医学界把伴有Hcy升高的高血压称作“H型高血压”。这个类型的高血压是中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也是预防的重点。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阜外心血管医院刘力生教授指出,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叶酸能够有效降低人体内Hcy含量,补充叶酸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可进一步降低脑卒中风险25%(西方国家)到37%(中国)。这一重要论文不久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上。该研究至今已被170多篇国际期刊的论文引用,并赢得“千名医学家”科学文献贡献力的高度评价,被推荐为“必读”论文。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列入欧洲最新出版的“脑卒中防治指南”的重要证据。
中国科学家根据这些科学发现研发出的I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已经获准上市,可同时降低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达到控制引起我国脑卒中高发的两个最重要危险因素的目标。
我国2004年以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一直没有调整,因此,2008年3月份上市的I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至今无法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许多心血管专家反应,临床上常常遇到“H型高血压”患者到医院要求开“依那普利叶酸片”的情形。但是由于该药不在医保目录,广大“H型高血压”患者不能够享受本国科学家针对中国人脑卒中高发特点,用了10多年时间研发出的I类新药可能带来的受益。
在这次高规格的国际性心血管药物治疗大会上,与会的专家医生,对国产新药面临的这一尴尬局面,发出联合倡议:鉴于“依那普利叶酸片”是控制脑卒中高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伴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高血压所必需的基本药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把“依那普利叶酸片”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在具体的脑卒中预防措施上,专家和医生们倡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我国首位死因脑卒中高发趋势,尽快在社区推进筛查和科学管理脑卒中发生的高危人群的“230”预防计划(即有效干预2%的脑卒中发生的重点高危人群,预计可减少全社会30%的脑卒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