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大家”到广东
——广东省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工作纪实
杞人 朝胜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0-01/29/content_51899.htm
30年前,一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流行语,折射出当年在岭南大地上演的一派“孔雀东南飞”的壮观。
30年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尖锐地发问:当年深圳吸引人才孔雀东南飞,现在还有没有孔雀东南飞?
“如果说过去30年的发展,傍‘资金大款’是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的话;今后30年的发展,我们必须靠傍‘科技大款’,来实现经济质的飞跃。”“搞自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而目前建设创新型广东,最缺的就是一些“大家”,即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话引人深思。而其实,近年来深感人才危机的广东一直在不断加大吸引培养高层人才的力度,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更是加密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鼓点,其中以大手笔斥巨资首次面向海内外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最近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两个月精选12个团队、15个领军人才
去年11月10日,广东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首次实施面向海内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工作。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引进国际一流水平、国内顶尖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分别给予每队8000万至1亿、3000万至5000万、1000万至2000万的工作经费;引进两院院士和相同等级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每人一次性提供500万专项工作经费和100万(税后)住房补贴。
发布会后,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策划,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人社厅通力合作、日夜奋战,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即完成了初审、专家评审、现场评审和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审议等一系列复杂程序,从海内外申报的10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63名领军人才中精选出12个团队和15个领军人才。
专家评价,此次评审出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5名领军人才,不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具有层次高、实力强、符合广东产业发展需要、产业化前景较强等特点。引进这些团队和个人,对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示范作用和长远战略意义。现场评审入选的创新科研团队,全部获得多数专家“极力推荐”或“优先推荐”;入选的领军人才,全部得票超三分之二以上。如中山大学“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从事艾滋病、流感、乙肝等重大人类致病病毒性药物研发,对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医药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入选领军人才的南方医科大学阿夫拉姆·赫什科教授,曾获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是我国首名引进的外裔诺贝尔奖获奖者,开创国内引才先河;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徐希平博士,在遗传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建树卓著,评委会认为其在创新医药领域作出6个重大贡献,将大大促进广东新药研发的发展。
一把手出面“三统筹”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要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作。2008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省委组织部门把吸引和培养广东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工作列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搞好首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评审工作,省科技厅、省人社厅分别成立了由一把手担任领导的专门工作机构,挑选业务骨干作为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了独立的办公场所。申报评审工作注重统筹协调,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操作规程,把整个工作进行分解,逐项明确分工,做到时间、任务和人员“三统筹”。在时间统筹上,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严格按进度计划推进;在任务统筹上,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在人员统筹上,明确工作目标,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以完成任务为最终落脚点。
他们首先根据评审对象从事的专业领域,把评审对象分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多个专业小组,按分组情况邀请相关领域顶尖专家进行评审。
在制定标准方面,参考国家级和省级有关重大项目评价体系,并结合广东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广泛征求业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细化、量化的评审指标体系,为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为确保申报评审权威公正,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积极与省内外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并向科技部、国家外专局等部门请求支持,组建了高层次评审专家库,邀请以省外专家为主的138名评委参与函评、小组评审和现场评审,两院院士达到32名,其中:参加创新科研团队现场评审的17名技术专家,有11名院士、1名院士有效候选人、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2名长江学者,很多是我国相关研究领域泰斗级人物;参加领军人才现场评审的9名专家,有4名院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各1名副校长,国务院国资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各1名司局领导。同时,省科技厅、省人社厅主要领导全程参与评审,并邀请省纪委、监察厅安排派驻两厅的纪检组成员对评审进行全程监督,认真落实了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强评审材料的保密管理,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
在组织评审的过程中,省委组织部门还就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是否符合广东产业发展需要,是否广东急需等针对性问题,专门召集省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环保厅等15家省直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邀请上述有关单位负责人作为现场评审评委,加以严格把关,对通过合规性审查的团队和个人进行逐一评价、排序。评审过程中,先后征求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资委、中科院、外专局等8家国家部委的意见。
此次广东面向海内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许多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在创新引才模式、评审办法等方面无疑为全国积累了丰富的可操作经验。
危机时期引发“广东热”
广东此次实施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评审工作,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反响热烈,不仅海内外评审对象参与热情高,也得到了专家广泛的认同和赞誉。
据了解,许多评审对象都是专程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回来参加现场答辩,无一缺席,并对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决心和诚意,以及评审组织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肯定。有位评审对象从国外坐了十多个小时飞机回来赶到答辩现场,人家问他累不累,他说:“广东这么器重人才,给了这么好的机会,我不能错过,累一点算不了什么。”
参加评审的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广东集聚吸纳海内外人才的“创新工程”,是广东引进高端人才的里程碑,对广东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都有很长远的意义。
中科院一位院士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广东采取非常之举,吸纳非凡之才,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广东热’”。国家外国专家局夏鸣九司长认为广东这一举措是对中央“千人计划”的延伸和补充,有助于促进广东的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授认为:“广东省以引进科技创新团队的方式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全国乃是首创之举,更说明广东引进人才的力度最大、决心最大”。
对广东在全国率先引进外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诺贝尔奖评委,许多评审专家认为,申报团队和个人的专业领域广,学术科研能力强,其中不乏世界科技前沿的顶尖人才。中科院吴岳良院士认为,申报对象在整体水平上达到了杰出人才的水平,特别是在基础材料、能源、植物、干细胞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顶级水平。
快手重拳,积极引进一批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型人才,通过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吸引、造就人才,加快突破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瓶颈”,这是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根据新的形势对广东各级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相信,广东将会迎来第二个人才的春天。